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星主權基金:最壞情況未過

新加坡主權基金表示,美國即使動用7千億美元救市,但金融危機最壞時刻未過。

新加坡投資金司表示,美國金融風暴將影響到他們的投資收入,而美國救市建議可令市場穩定,但不應假設最壞時刻已過,金融市場及經濟情況在過5個月快速轉壞。

至於他們投資瑞銀及花旗的時機,公司發言人表示,他們希望能有更好的投資時機,但這是長線投資。對於美國於2007年7月開始的次按風暴,發言人稱,風暴涉及的波幅超乎想像,一個看似已受控的問題竟可快速轉移至信貸市場的其他環節。

華府擬擴大救市方案,包攬汽車供款及信用卡等壞帳

美國華府花費7000億美元納稅人金錢的救市方案,遭到最大的批評之一,是只顧及華爾街的利益,其他美國民眾似乎未能受惠,因此,財政部的最新修訂擬包括汽車供款及信用卡等壞帳。

有分析員認為,這是有必要的,因為美國經歷金融海嘯後,經濟料會繼續轉壞,有問題債務的種類及嚴重程度也會繼續擴大。

獨立研究公司Graham Fisher & Co﹒分析員Josh Rosner稱,華府救市方案的成本,將遠大於原先考慮或認可的金額。

傳方案包括外銀駐美分行債務,匯控附屬料受惠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外資銀行亦成功游說救市方案包括外國銀行駐美分行所持的按揭相關債務。該報引述一名歐洲官員的說話指,七大工業國財長會在周日開會討論有關事宜。瑞銀料會是最受惠的銀行之一。

據報,瑞銀在美國樓市的潛在投資可能約達200億美元,故受壞帳影響較深。而匯豐控股(00005)因旗下美國附屬公司也涉及許多美國按揭資產,故亦可因此受惠。

分析:華府紓困計畫前途多乖 疑懼權力過大

分析家今天說,華府解救金融產業的七千億美元紓困方案,不但未能解決許多問題,反而賦予美國政府插手經濟的空前權力,引發疑懼。

紓困計畫將准許財政部出售新債,購買造成金融系統凍結的巨額抵押擔保證券,和其他「有問題」的房貸資產。

市場皆對上週宣佈的這項方案表示歡迎,不過分析家說,現實可能讓這項計畫的實施極為複雜。部分人士批評這賦予政府插手金融體系的空前權力。

BMO資本市場公司分析師布希說,這項方案「長達三頁,要求龐大的金額和廣泛權力,購買最大宗抵押相關證券,然而監督卻最少」。

他說:「這是需要極大信心的一步,我料想國會領袖和總統候選人將呼籲謹慎,或採取謹慎行動。」

一個關鍵問題是,政府如何評估銀行拒絕收購的抵押擔保證券價值。

Global Insight經濟學家貝修恩說:「財政部並未透露太多資產如何定價的細節,只提到儘可能透過市場機制。」

他說:「我們期望資產交易貼現值介於兩成到八成,取決於當中的資產品質。」

部份分析家指出,若財政部支付合理市價,可能造成銀行新一波損失,導致更多銀行倒閉。

瑞銀投資銀行任命張化橋為中國區副總經理,蔡洪平為亞洲區副主席

瑞銀投資銀行宣布,任命張化橋為瑞銀投資銀行中國區副總經理,及任命蔡洪平為瑞銀投資銀行亞洲區副主席。

張化橋曾於1999年至2001年擔任瑞銀投資銀行中國研究部聯席主管;其後擔任中國研究部主管至2006年,此後他任職於深圳投資,擔任首席營運官,他將於9月29日起就任瑞銀新職務。現任中國區投資銀行部主席及總經理的蔡洪平將從即日起擔負新的職責,張化橋將向蔡洪平匯報。

張化橋加盟瑞銀前曾擔任WI Carr證券及匯豐證券中國研究部主任;1986至88年擔任里昂證券北亞部經濟師;1991至94年在坎培拉大學擔任銀行及金融學講師。

蔡洪平於06年3月加入瑞銀,擔任瑞銀中國投資銀行部主席。他1997年加入百富勤投資銀行,之後曾任法國巴黎百富勤亞洲區的聯席主管。

惠譽:內地銀行面臨資產質素惡化及利潤增長放緩,適應力首受考驗

評級機構惠譽表示,中國銀行業面臨資產質素惡化及利潤增長放緩,因內地從緊貨幣政策環境及全球信貸危機惡化導致更多借款人違約。

惠譽於北京的分析師朱夏蓮及溫春嶺在昨日一份專題報告中指出,中國銀行業的適應能力將首次面臨真正考驗,行業未來會有更多挑戰,需要提高警剔。

該行指,內地14家上市銀行已經出現借款人違約數量增加及流動性收緊之蹟象。另外,裁至今年6月底內地上市銀行一年內到期的貸款總額為1870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底增長31%,顯示資產質素出現轉變。

聯儲局放寬主權基金買銀行

美國聯邦儲備局放寬投資者收購銀行股權的限制,預計將可鼓勵私人基金及國家主權基金入市。

市場理解,聯儲局的行動是希望向市場注入更多資金,令銀行增加流動性,免於倒閉。

根據過去的規管,如基金控制了一間銀行,聯儲局將該間基金列為「銀行控制公司」,直接進行規管,並會限制外國的投資。有關規定可防範投資者入股銀行,侵吞銀行資金,並受益於非金融性投資。

聯儲局現准許投資者在董事會有多數議席,並可與銀行管理層溝通,最後可擁有更多的股權。

聯儲局指出,基金可擁有銀行33%股權,其中15%為普通股,但仍不會被視為控制性投資者。

唐雙寧:金融海嘯未見底,料世界步入五年經濟下滑期

光大集團董事長兼中國金融學會副會長唐雙寧於一金融論壇時指出,金融海嘯危機仍未見底,還會有更嚴重影響,各界需繼續觀察。

他認為,美國經濟增長已經結束,而世界經濟將步入五年下滑期,之後才會出現拐點。

他稱,今次發生金融海嘯,主要是由次按引發,非理性創新產品缺乏監管,他比喻為有新車出產,但沒有研究剎車系統。

他並認為,今次金融危機將對中國帶來多方面影響,包括股市總值大幅下跌、海外投資收縮、出口下降、銀行不良資產增加、引發物價問題、國際流動性緊張,令中國的流動資金可能短時間湧走,他建議當局應全面預測整體嚴重性,繼續完善貨幣政策及「緊中有鬆」的宏調,採取措施,穩定股市。

調查指「兩房」遭接管令美國四分一銀行蝕逾百億美元

據《華爾街日街》引述美國銀行家協會的調查發現,美國8500家銀行中有27%均持有房利美及房地美的優先股,隨聯邦政府接管「兩房」後,這批股份預期將會一文不值,涉及損失估計合共達到100億至150億美元 。

調查亦指出,約85%受影響的機構為社區銀行,即所持有資產低於10億美元。

香港證監會暫無意跟隨海外禁止沽空金融股

美、英、澳等環球先進股市,全面暫時禁絕金融股的股票沽空,在海外市場掀起重大爭議。投資界密切注視本港會否被迫跟隨海外市場設限之際,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MartinWheatley)強調本港並不存在海外市場過去規管沽空寬鬆衍生的問題,暫看不到本港有跟隨需要。

「香港在股票沽空規管方面,一直有非常嚴謹的規限,包括禁止經未經借貨沽空,以及要求全面申報沽空交易;相對其他海外市場,過去曾經對沽空規管非常寬鬆,他們這樣做是由於他們的市場存在問題。」韋奕禮強調本港市場並不存在相同問題。

據了解,證監會與港交所(00388)自上周五起一再開會討論,雙方均認同美、英、澳市場採取禁絕沽空金融股的非常措施,是迫於面臨財困的投資銀行經受不起股價遭沽低的考驗,反觀本港上市的匯控(00005)、渣打(02888)及內銀股,受次按及問題信貸產品影響相對輕微。

另證監會與港交所亦關注,一旦禁絕沽空金融股,無論是恆指、國指期貨、期權、窩輪、牛熊證,以至相關股份的股票期權及上市、非上市結構性產品,市場活動勢將因開價莊家及投資者均缺乏對冲渠道而大幅萎縮。這亦是環球市場在臨時禁令解禁前,須共同面對的問題。

但有市場人士擔心,港股成為主要環球市場中,唯一可沽空金融股的市場,其中匯豐更同時在英、美上市,擔心一旦金融海嘯重臨,本港上市的金融股會遭環球沽空盤吞噬。

對此,韋奕禮強調,證監會將密切注視市場情況,「有需要時,我們同樣可以作出轉變。」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9月22日 後記﹕羅奇看後市仍偏淡

訪問翌日(即周四),股市急轉彎的一天,中國官方投資機構匯金公司宣布入市買三隻中資銀行股,美國財長保爾森周四美國時間向國會表示,會協助銀行剝離不良資產,全球股市周五反彈。記者事後再找羅奇補充,他說,美國政府經過一年時間之後,終於知道正確方向,那就是解決金融危機的唯一方法是,一方面由中央銀行注入流動資金之餘,另一方面重組有問題銀行(包括撇帳,炒掉管理層,讓股東損手等等)。

不過,即便方向對確,他也認為不宜太早講其成效,因為無論從美國或英國,或從消費者層面而言,這個減債(deleverage)過程現在才剛開始。因此,他維持偏淡的看法。

9月22日 大市回穩 短線審慎樂觀

港股上周大幅波動,先有雷曼和美國國際集團(AIG)相繼倒下,恒指由周二至周四中午暴瀉16%;及後中央出手救市兼掃入三大內銀股,多國央行又聯手注入資金,再加上美國政府計劃主動出擊,清理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帶動恒指由周四午市到周五,從低位飈升18.7%。由於變化極急極大,除了早已持貨者外,相信未必有太多投資者能捕捉到這個強勁升勢。不過,倘美國政府能推出為各方所接受的清理不良資產計劃,金融危機將會暫時完結,投資氣氛和風險偏好程度有望好轉,估值仍算吸引的中港股市,短線可審慎樂觀。

美國政府將於短期內提出救市方案,並由國會審批。初步消息指出,當局會斥資8000億美元成立一個新機構,向金融機構收購不良資產,藉此增強各機構的財政實力,以及消除相互間的不信任,協助金融市場回復正常運作。

市場歡迎華府救市方案

金融危機已困擾全球股市長達1年,若果美國政府能一舉將之解決,當然是巨大利好消息,故全球股市在上周五均出現多年來最大單日升幅。不過,市場對救市方案仍有大量疑問,例如買入多少不良資產、作價相當於帳面值多少、是強迫性還是自願參與、是持續性還是一次性。細節預料會於本周公布,屆時便會有較清晰的輪廓;但觀乎拯救兩房的計劃如此全面及為市場所廣泛接受,相信今次更為重要的行動,同樣不會令市場失望。

要注意的是,此舉無論細節如何,美國政府均要動用巨額公帑。短線來說,危機消除肯定會刺激美元匯價轉強,歐元兌美元或會跌至1.35或更低水平;但中線來說,早已負債纍纍的美國政府,還要增添近萬億支出,對美元肯定有災難性影響;倘美元轉強拖累金價跌至每盎司700美元附近,應積極考慮加入黃金到投資組合比重內。

港股急升後 估值仍偏低

港股方面,由地獄重返天堂,上周五升逾10%甚或20%的股份比比皆是,在這種「高位」追入似乎值博率有限。但若果撇除上周走勢和低位,其實上周五的收市價仍處於近52周以來的低位。倘拯救方案全面妥善,又能迅速獲美國國會通過,協助金融市場回復穩定,利好投資氣氛,由現水平進一步上揚的機會不少。退一步來說,雖然經濟狀况大不如前,但估值已頗為充分反映,配合金融危機暫時消除,就算有沽壓亦應該有限,短線可說是進入安全期。

走勢上,無論是恒指及國指均補回下跌裂口,有利後市升勢;隨機指數亦發出入市信號。選擇仍會以大型股為主,可留意以下4大範疇;入市策略則應該分注買入來降低風險。

9月22日 撈中資股未是時候

去年12月羅奇接受彭博(Bloomberg)電視訪問時已預言,中國股票要大跌七成。目前內地A股相較起高位已跌了近七成,在港上市的H股亦跌了六成以上,羅奇同意中資股的調整幅度已差不多,但他認為暫時仍毋須急於去買。

內地股民療傷需時

「中國民眾現正經歴第一次財富大蒸發,樓價跌了25%,還要再跌,股市亦已大跌。當一個國家的國民,第一次嘗到財富增值的滋味,接下來經歴財富大縮水,會是相當痛苦的,投資信心不會一下子可以恢復。」他口中的內地處境,有如70年代初的香港一樣。

他認為現時便買入中資股,未免早了點。「也許現價買入作為長線投資仍可以,但我不相信牛市會很快便回來。」

在去年底的訪問中,羅奇曾這樣說「中國泡沫是美國泡沫的終結」(China's Bubble is the end of US Bubble)。羅奇上周接受訪問時解釋,美國的泡沫表現於消費者借貸消費,及透過槓桿製造大量流動性。結果美國消費者不斷購買中國的產品,美國的過剩流動性亦以熱錢的形式湧入中國內地。

所以當美國泡沫爆破,中國的泡沫也只會跟隨。「中國的經濟數據現時看來仍非常健康,但人民銀行 突然減息及調低小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當然不是因為雷曼或者AIG,而是他們也對這些數據背後的實况感到不安,或許他門知道一些外界不知道的東西。」

9月22日 一年前出書 預言泡沫爆破

年屆61歲的羅奇,15年前仍是摩根士丹利全球研究部主管及環球策略員。在1994年他離開大摩,創立了獨立戰略公司(Independent Strategy),向全球不同地方的機構投資者提供投資分析。

去年10月,羅奇出版了新著作《新貨幣主義》(New Monetarism),預言過去20年利用槓桿製造的價格泡沫將難以維持下去,並警告投資者全球股市及債市將要面對觸目驚心的後果,結果其預言不幸言中。他在1997年初亦力排眾議指亞洲將要出現危機。

羅奇祖籍愛爾蘭,現時有一半時間跟他3隻狗住在香港西貢。另外,一年中有3個月在倫敦,3個月在三藩市。

9月22日 金融體系百病叢生 「海嘯」非突然

上周初,香港各主要報章都用大字標題「金融海嘯」來形容環球股市大跌,但羅奇則對這個由「債券王」格羅斯發明的詞語不以為然。「海嘯是一個愚蠢的字。因為海嘯是突然之間來到,捲走人命財物。我們現在身處的處境,完全不是這樣。反而似一家大屋,被蟲蛀了,屋的根基逐少逐少被蛀爛。」

災難未完 最終死傷難料

「又或者好似在看一宗用慢鏡播放的車禍,現在車已拋上半空,一個乘客已經被拋了出車廂,遲些可能連BB也拋出來,但一日那架車還未着地,一日都不知有幾多死傷。」

羅奇說這宗車禍,在慢鏡播放,是因為美國 政府不斷用盡方法來救。他說次按危機發生了一年多,直至最近在雷曼及AIG的事件中,美國政府才返回正途,用了正確的方法處理問題。

「政府應該做的是國有化那些出問題的金融企業,炒掉管理層,令股東輸清光,然後才再談充實其資產負債表,出售有價值的業務。但在雷曼之前,政府一方面不斷向企業『泵水』,同時又沒有逼企業改革,這等於企業做錯了事,還要用納稅人的錢來付鈔。」

他說這是因為美國人不願面對痛苦,想找個舒服的出路。

AIG若不救 累及美五大銀行

雖然他對華府早前的處理手法很反感,但他認同AIG不能不救。「第一,AIG持有的信貸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比貝爾斯登還要多,估計達4000億美元。若她出事,美國五大銀行都會出問題,屆時好的資產都會變壞。」

「AIG又是全美國最大的年金、退休金供應商,一旦倒閉,老人家會受苦。政治上對美國政府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這場慢鏡播放的車禍,他估計還要折騰多一至兩年。

至於主權基金參股一些歐美銀行,會否止息這場車禍呢?

羅奇認為不會,「的而且確,主權基金入股可以提升銀行的資本比率,但並不能處理它們持有的資產下跌的問題(由房地產價格下跌引發)」。在云云銀行之中,他認為投資銀行較為危險,因為它們並沒有存款,資金只是靠在市場借短錢而來,其資產負債表較受市况影響。

高盛與摩根士丹利 獲准轉為銀行控股公司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今天表示,已同意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從投資銀行變更為銀行控股公司。

聯準會宣佈同意這兩間大型投資銀行的申請。這項改變將使兩銀行成立商業銀行,進行存放款業務,支撐兩公司的資源。

這是經濟大蕭條以來華爾街最大規模變革的一環。

自上週雷曼兄弟聲請倒閉、美林被迫遭美國商業銀行併購後,高盛與摩根士丹利的股票便浮現賣壓。

投資人憂心,這兩間僅存的獨立投資銀行無法以目前投資銀行的形式存活下去。之前外界揣測,高盛與摩根士丹利將被商業銀行收購;商業銀行的存放款業務將為兩家公司提供穩定資金來源。

聯準會在今天晚間的這項意外宣布中表示,為了在這段過渡時期提供兩銀行資金協助,兩銀行將獲准以多種方式提供擔保,從紐約聯邦準備銀行取得短期貸款。

大摩高盛變身傳統投行消失

隨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及高盛公司獲批准變身為銀行控股公司,華爾街傳統投資銀行將宣告消失。

美國聯儲局發表聲明稱,同意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為銀行控股公司的申請,只待依法完成五日的反壟斷觀察期。

聲明指出,兩間公司轉型銀行控股公司架構管理資金之際,為提高流動性支援,聯儲局理事會已授權紐約區聯邦儲備銀行給予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證券自營子公司信用額度。

大摩與高盛在獲得批准後,即可成立商業銀行,接受存戶存款,並可獲得聯儲局的緊急貸款。

美國華爾街著名的投資銀行的傳統經營模式,將徹底改變,大摩及高盛均需接受傳統銀行的嚴密監管。

儲局允高盛大摩轉型銀行控股公司

美國聯儲局周日晚上宣布,同意高盛及摩根士丹利轉型成為銀行控股公司,轉型後的兩行將成為美國的第四及第五大銀行,並要接受國家銀行監管機構的嚴密監督,需要滿足新的資本要求、接受額外的監管,盈利水平也將遠不及從前。在過渡期間,儲局將增加給兩間公司經紀自營業務的貸款;同時提高給美林的備用信貸。據悉,兩家銀行將獲准開展零售存戶業務,從中取得更為穩定的資金來源。

英收購活動頻傳內幕交易

佩斯托昨矢言,他對自己所掌握的收購談判內幕,一直守口如瓶,絕對沒走漏風聲,還形容這次的「瘋狂巨額交易」非常嚇人。不過佩斯托的報道過去亦曾惹爭議,《星期日郵報》稱,去年正是佩斯托的報道,引發北石銀行(Northern Rock)擠提,最終令它倒閉。

目前有很多人都在猜測,到底是誰將萊斯銀行的收購行動泄漏給佩斯托,如果是財政部為了防止HBOS銀行當天早上爆發擠提潮而放出這樣的消息,此舉將嚴重違反企業收購活動指引。

研究指四分一有嫌疑

有金融界研究質疑,在英國進行的收購活動,很多都有事前走漏風聲之嫌,惹來內幕交易疑雲,估計平均每4宗收購,就有1宗扯上某種內幕交易嫌疑。當局近月已開始加強打擊這類內幕交易行為,對一些「流氓交易員」採取法律行動。今年夏天,當局便就HBOS股價涉嫌被沽空投資者操縱展開調查,惟最後並沒作出任何檢控。

除了流氓交易員,使用複雜投資技巧去牟利的對冲基金,亦經常被質疑涉及內幕交易。一名在行內有領導地位的對冲基金經理向《星期日郵報》直言:「我肯定有對冲基金進行內幕交易;不過很多銀行也非善類。」

2分鐘炒家勁賺27億 疑涉內幕交易 BBC編輯被質疑泄密

受金融海嘯打擊,英國最大按揭銀行HBOS上周初傳出陷入嚴重財困的消息,導致股價暴瀉,直至萊斯銀行打算收購的消息周三曝光,股價才奇蹟反彈。在上周三早上8時半至9時半期間,HBOS的散戶有如坐過山車一樣,經歷了驚心動魄的1小時。然而英國傳媒昨天卻披露,就在英國廣播公司(BBC)9時正獨家報道HBOS獲救消息前,有炒家大舉低價掃入HBOS股票,靠着短短兩分鐘的交易,勁賺1.9億鎊(27億港元)。英國當局據報正準備調查事件會否涉及內幕交易。

收購報道前2分鐘 1.6億股易手

正當成千上萬股民上周蒙受損失之際,有炒家竟能如此發財,引起不少股民憤慨。《星期日郵報》質疑,這次不尋常的巨額入市交易,可能與有人事前泄漏收購消息有關,隱然將矛頭指向BBC編輯佩斯托。另外,在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後4小時,HBOS才發表官方聲明證實收購一事,也惹來不少非議和疑竇。

萊斯銀行與HBOS洽談收購的消息,最先由BBC的商情編輯佩斯托(Robert Peston),在當地時間周三早上9時向公眾發放。消息傳出前,HBOS的股價瀉至只有88便士(約12.53港元)。

2分鐘股價狂飈倍半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原來在8時57和58這兩分鐘期間,有多宗涉及HBOS數百萬股的大手交易進行,其中兩宗最大手的,分別買入了1000萬股和1240萬股。初步相信,在佩斯托的消息發表前,估計HBOS有多達1.6億股被轉手(每股平均約報96便士),是近周每日平均交易量的兩倍。

BBC的報道傳出後,HBOS股價瞬間暴漲。在9時45分,股價已回復到開市前每股215便士(約30.6港元)的水平。換言之,以96便士價值掃入1.6億股HBOS的炒家,帳面上即時賺了1.9億鎊。萊斯銀行在收購談判消息傳出4小時後,才證實了有關報道,兩公司於周四早上達成了協議,萊斯銀行以125億鎊,即每股作價236便士,收購了HBOS。

BBC編輯稱已做足保密工夫

對於有炒家涉嫌靠內幕消息勁賺,英國投資界人士斯戈克(Keith Skeoch)不滿地說﹕「顯然有人得到內幕資訊,正是這些內幕資訊的外泄,導致HBOS的股價出現大幅變動……市場有一套發放資訊的機制,若要阻止有人渾水摸魚,就必須確保這些機制獲遵從——我們必須阻止有人渾水摸魚。」

佩斯托則強調自己並無泄密。他說:「我於9時正發放這篇報道。我從家中(將消息)發放給電視台,亦同時上載到網誌……我當天早上都在忙於追趕這篇新聞,一完成就立即發布……我為相關的內幕資料做足保密工夫。如果有人在我作出報道前就知悉了事件,這確令人很震驚。」

也有行內人士認為,周三的交易只是巧合,皆因上周股市驚濤駭浪,大起大落之際有巨額交易並不出奇。事實上,調查人員要找出今次事件是否真的有問題,存在不少困難。

英國金管局至今仍拒絕評論事件,只說當局任何時候都會調查有可疑的交易。HBOS一名發言人則堅稱﹕「我們非常認真對待披露市場資訊的責任……我相信我們已盡了最快的速度去發出聲明。最重要的是,請明白現時銀行股價的波幅是史無前例的……過去兩周英國及美國 銀行業的非常事態發展,很明顯亦是因為這種波幅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