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資產負債表比收支損益表重要

在上星期,慧雅談到管理層職責的問題,並提到我的看法比較獨特,認為管理層的職責是分配資本(capital allocation)和為股東創造財富(wealth building),但凡與這兩個原則合,有助它們實現的,我們都視之為能為股東帶來回報。基本上,慧雅的分配資本觀點是來自股神巴菲特。據慧雅的理解,他是稱自己為「資本分配者」(capital allocator),並有說過自己幸運的地方是他擁有的「分配資本技能」,在他當時身處的社會和時空有巨大的市場價值。有趣的是,他所用的字眼不是「投資者」和「投資技能」。以慧雅之見,兩者之間是有微妙及有趣的分別,有機會會作一些分析。不過,慧雅不清楚巴菲特的觀點是否這樣,而且答案如何對本文沒有什麼影響,因此暫時不再作討論。懂資本分配才是好公司怎樣為之「資本分配者」﹖這是一個似淺實深的問題。一般人的看法是,能夠提供持續每股盈利增長的公司就是好公司。以慧雅之見,這觀點是有其理據,而一般而言,能夠做到這樣的公司都應是不俗的公司。不過,值得問的是,這是否好公司一定要有的特徵﹖而能做到這樣的公司是否必定是一些最突出的公司﹖慧雅的個人見解是「不一定」。毋疑,有每股盈利增長是一件好事,但我們似乎亦應該問,要用上多少的資產和資本才可產生有關盈利﹖而在取得有關盈利後,公司又有什麼改變﹖換句說是,除了收支損益表(profit and loss account)外,我們還要留意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而重要的是,以慧雅之見,資產負債表是比收支損益表重要得多,而其中一個看資產負債表的角度,就是資本分配。 在下一回,慧雅會再談這問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