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有關股份私有化的傳聞不絕於耳,若投資者盲目聽從傳聞而追入,風險之高在於有關消息未經證實,只是在炒私有化概念,忽略分析公司的基本因素而進行選股。而買入傳聞私有化的股票有以下風險。
風險1:追入須付高風險溢價
華富嘉洛資產管理董事林少陽指,私有化傳聞未於市場廣泛流出前,已有投機者偷步入市低吸。當股民獲悉之時,有關股份早被炒高,若他們選擇高追博私有化消息屬實的話,需要付出較高的風險溢價,股價潛在的上升空間較少。
風險2:落實日子未明 股價掉頭回落
投資者「等待」股份落實私有化的日子可能遙遙無期。倘若傳聞出現後短期內落實,市場便會質疑私有化的可能性,選擇沽出股份保障利潤,令股價出現回軟,高追的投資者或會「接火棒」。
例子:04年12月中石化宣布私有燕化(前上市編號:0325)後,市場憧憬同系公司重組會陸續有來,刺激相關股份上升。不過,至今上石化(0338)、儀征化纖(1033)等子公司仍未有落,股價已從高位回落不少,若投資者自以為早先機,在最高價買入便會虧蝕1至2成。
風險3:股價因傳聞遭否認而大瀉
倘公司否認私有化傳聞,代表母公司不會以高價向股東購回股份。投資者見無利可圖,便會爭相沽出股份,股價潛在的跌幅可以很大。
例子:新意網(8008)在05年初被傳出私有化,股價一度由1.4元水平急升最高1.76元,但管理層其後否認此事,股價翌日急跌5.6%至1.51元。
私有化兩動機
私有化的定義是,大股東向小股東提出現金或換股等方式,全面購回小股東所持的股份,並取消公司的上市地位。提出私有化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1.業務整合
假如母公司並非綜合企業,則其經營之業務或與子公司相近似,母公司可藉私有化,將兩者的業務生產工序及管理層進行整合,節省成本,提高營運效益。
2.股份未能發揮集資功能
公司於上市後,可透過配股、發債、籌措銀團貸款等方法進行集資,用以擴展業務。不過,礙於股價低殘、股份交投量少、公司處於行業低潮的原因,股份未能發揮應有的集資功能,令母公司計劃私有化。
判斷私有化 可能性高低的方法
通常有機會被私有化的公司,具有以下特質,投資者可用此判斷傳聞的真確性:
1.股權集中
晉裕資產管理投資研究部聯席董事林偉雄認為,投資者辨別上市公司會否被私有化,其中一個要點是留意公司股權是否集中,因為私有化是由大股東提出的,如果持有股權60至70%,私有化會較容易。
2.股價呈大折讓
若果被私有化公司的股價與其每股資產淨值出現嚴重折讓,即使母公司以溢價提出私有化,然後將公司資產以市價出售,仍有利可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