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0日 星期六

留意計入股本回報項目

慧雅提到股本回報率是一重要的財務數據,又說過這概念並不艱深,一些中國人的老話已隱隱然有這概念的影子。
不過,在現實世界中,要將之應用,又不是那麼簡單。
當然,對於港交所(0388)、利豐(0494)、港機工程(0044)等業務比較單純的公司,計算它們的股本回報率並不難,亦相信沒有甚麼人會懷疑它們是一些股本回報率甚高的生意。但若我們想深一層,其實股本回報率這概念亦是可以有具爭議的地方。

物業重估左右回報率
首先,甚麼才是股本﹖這問題不是表面那麼簡單。例如在本港目前的會計制度下,投資物業估值每年的變化是要算在股本之中,在物業周期向好時,擁有大量投資物業的公司的股本會大幅上升,但這些帳面上的升值不會為公司帶來任何可直接運用的現金,那麼它們應否算在股本上﹖太古(0019)在2005年的股東資金有950億元,但當中相信至少有300多億元是來自多年累積下來物業重估收益。若我們以前者計算,太古在2005年的股本回報率是約9%,但若我們撇除了它的物業重估收益,那它的股本回報率便會高上不少。究竟那一個數字才算合理﹖
另一方面,甚麼才是回報﹖這問題亦具一定的複雜性。譬如TCL多媒體(1070)昔日的手機銷售及盈利曾高速增長,但當中不少是尚未取得現金的應收帳款,那麼它取得的又是否算是回報﹖若一間公司在進入新市場時,先是出現虧損,但跟盈利在兩年後就大幅上升,那它的股本回報率其實又算不算是出現了下降﹖這實在都不是一些可有黑白分明答案的問題。在下一回,慧雅會嘗試用和黃(0013)這個案再說明這問題可以隱含的複雜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