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新股難抽,因為個別公司發行的股份或可供認購的手數,不能滿足龐大申請人的需求,造成「僧多粥少」的情況。其實,一些招股反應熱烈的新股,會啟動回撥機制,讓多些散戶獲分配股份。
新股進行招股時,會先訂明國際配售及公開發售比例,通常為9﹕1,即90%分配予交易商、基金公司等對股份需求較大的機構,其餘10%才撥作公開發售。有個別集資逾百億元的「巨無霸」股份,兩者的比例分別為95%及5%,例如招商銀行(3968)。
超購達某倍數便啟動
當本港投資者申購股份的總數,超過原定公開發售部分達某個倍數(即超額認購),公司便會啟動回撥機制,將部分國際配售的股份撥作公開發售。港交所的《上市規則》清楚列明公開發售股份的最低分配份額。
回撥機制調整了國際配售及公開發售比例,無論以股數或手數計,分配予散戶的股票無疑是增加了。然而,這並不代表滿足了市場需求,因為公司可能有兩種「先天缺陷」,註定要讓認購的散戶失望而回。第一種是發行總股數少,第二種是每手股數大(例如1手2000股),兩種情均會使股份的總手數變得很少。加上大戶獲分配的手數肯定不止一手,抽中新股的幸運兒可說是寥寥可數。
因此,即使市場預期某某新股的潛在升幅有多大,但若可供認購的手數不多,認購者宜衡量是否值得重錘出擊,甚至借孖展認購,又抑或選擇另類投資。
招行公售比例可增至20%
以招行為例,未計行使超額配股權而發行的股份,是次招股一共發行22億股,若以上限8.55元定價,集資淨額約187億元(見招股書第341頁)。回撥機制載於第353頁,列明當公開發售部分超額認購100倍或以上(相當於認購金額超過940億元),公開發售股數佔全球發售比例便會由5%(1.1億股)增至20%(4.4億股),而招行每手為500股,即最多有88萬手(4.4億股÷500股)股份分配予散戶。
有關回撥機制的安排,其實可在公司招股書內「全球發售的架構」/「售股建議的安排」(或名稱相近)的章節找到。在極端情況下,如股份於香港公開發售部分未獲全數認購(即不足額),則其帳簿管理人可將未獲認購的股份,轉撥至國際發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